高手在民間,人才在田間。
鄉村振興背景下,搞研究不只在實驗室,田間地頭也大有學問。
近期,幾個西南大學的研究生在永川黃瓜山駐扎下來,他們既能接地氣和農戶討論種植技術,又能在一顆黃瓜山梨上深入研究,挖掘出更大的價值。
如何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來到永川,看永川通過“引、育、用、留”的人才妙招,招攬人才聚人“財”。
“引”來專家
研究生和果農碰撞火花
“村里來了幾個研究生,就住在科技小院。”這樣的“新鮮事兒”在永川黃瓜山的梨農眼中早已習以為常。
即使面對專家研究的目光,自家種的梨也是拿得出手的驕傲,“城里來的專家,要讓我改良種植方法,那還得說出個讓我心服口服的所以然來。”
這份驕傲并非沒有根據,黃瓜山梨是永川唯一獲得國家地理證明商標和農產品地理保護標志的雙地標果品,年產量超6萬噸。
小小的永川梨吸引著各路專家學者的關注。2022年5月,農業農村部西南山地農業綠色低碳重點實驗室還與永川區農業農村委簽署合作協議,啟動永川梨全產業鏈綠色低碳發展項目。教育部國家級領軍人才、農業農村部科學施肥專家陳新平教授擔任專家組組長,王沛副教授、楊宇衡副教授聯合擔任項目負責人。
根據協議,校地雙方將以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的“黃瓜山梨”為切入點,共創梨全產業鏈綠色低碳發展“永川模式”,深度挖掘“黃瓜山梨”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升級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2月2日,針對梨樹春季的復剪、病蟲害防治、花前施肥等管理工作,西南大學的專家團來到永川黃瓜山指導工作。
“項目目前進展順利,已經梳理出了一些種植方面的改良方向。”楊宇衡教授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這個項目在模式上有很大的優勢,派駐長期在當地駐扎的研究生,能很好地成為當地和院校之間的紐帶,一方面解決了專家們分身乏術的問題,一方面學生在前方了解收集信息,后方院校師資充當“智囊團”解決難題的模式,也能更好地融合各領域的專家力量,投入到當地的種植技術改革建設中。
這些來自西南大學的研究生,他們駐扎在當地,和黃瓜山的村民同吃同住,一邊陪著果農“爬坡上坎”解決種植問題,一邊背靠大學“登高望遠”挖掘更綠色低碳的黃瓜山梨發展模式,為黃瓜山梨的迭代升級帶來新的活力和火花。
“育”出能手
農村娃變身農機專家
外來專家頂呱呱,本地人才也很牛。
出生于永川區青峰鎮的周元貴,從小看到的是山多坡多,以及種莊稼肩挑背馱的辛酸,他的夢想是駕駛一支“金戈鐵馬”在田野里馳騁。
夢想照進現實。春耕將至,周元貴正帶領農機合作社忙著為村民們做春耕備耕服務。“農機手全部派出去了,到青峰、永榮、朱沱,不只是周邊的重慶的,遠的還有遂寧等地。”
如何從一名“莊稼漢”變身為“職業農民”,周元貴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自學蛻變,而隨著操作技巧和農機維修技術的不斷積累,周元貴對技能的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
這不僅需要自身的努力,還需要獲得緊跟時代的培育。
讓周元貴欣喜不已的是,根據新型職業農民不同特點和實際需求,永川區統籌農業院校、涉農院校、農業科研院所、社會職業培訓機構等資源,通過“專業機構+社會資源+市場主體”的培訓方式,為他們這幫新型職業農民“充電”。
據悉,2022年,永川累計開展鄉土人才培訓1萬余人次,建成農業技術實訓基地5個,舉辦農機社會化服務、電子商務、農業技術推廣等培訓50余期,累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9000余人。舉辦農村建設技能大賽、農機耕作大賽、民間廚藝大賽、采茶制茶大賽等各類賽事30余期,有效激發民間鄉土人才“比學趕超”內生動力。
另外,永川依托重慶文理學院,成立了鄉村振興學院,聯合川渝16所高校組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鄉村振興學院聯盟”,并初步搭建了“一地兩院一聯盟”鄉村振興工作體系,以培育鄉村人才、發揮專家優勢為核心,整合人才培養、資政研究、成果轉化、校地合作四大功能,全面服務五大振興。
現在,周元貴的合作社擁有各類農機具100余臺套,社會化服務涉及育秧、機插、機耕、機防、機收等領域,年社會化服務面積達3萬余畝次,涉及重慶、四川、貴州等省市。
從接觸第一臺微耕機到成為有100余臺農機的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作為重慶園桂農機股份合作社理事長、高級農民技師,周元貴始終奔跑在農業機械化的大道上,為永川的鄉村振興事業助力。
“留”下人才
打造鄉村振興硬核隊伍
人才引進來,產業興起來,群眾富起來。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和永恒話題。
在永川,人才的佳話不只有黃瓜山梨和西南大學結緣、周元貴的學習蛻變。
土生土長的“90后”蔡明靜,放棄大城市高薪穩定的工作,返鄉跟著父親一起從事農業創業。她建立了教奎生態休閑早熟梨科技園,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200余人種植果樹,帶動了周邊農戶150余戶,帶動農戶平均每戶增收3000元。
“茶二代”田耀,子承父業,回老家永榮鎮從事茶葉種植、加工和銷售。在學得父親傳統種植和加工綠茶工藝的基礎上,提出制茶新理念,還善于通過直播帶貨、短視頻等新型渠道,向外推廣永川秀芽。
30歲出頭的新型農民企業主陳邦瓊,帶著打工學到的食用菌種植技術,回永川建立食用菌公司。如今她不僅自己創業成功,還帶動周邊群眾發展起食用菌產業。公司成為重慶市食用菌產業協會副會長單位、永川區級食用菌龍頭企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孵化基地、重慶市巾幗家庭農場示范點。
1月11日,首屆永川“人才日”活動開幕。作為永川重點打造的人才名片,首屆“人才日”以“逐浪奔永·情暖才心”為主題,通過十大主題活動,大力推介永川的人才政策、產業平臺。
開幕式現場,永川區2023年人才云端招聘會正式啟動,面向全國人才發出邀請,匯聚起永川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現場還發布了2023年永川區重點產業急需緊缺人才目錄,該目錄共收錄了55個急需緊缺崗位,涵蓋汽車摩托車生產、智能裝備、數字文創等產業領域。
一場活動,證明永川“引才、愛才、敬才、惜才”的誠心和力度,也為人才們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平臺,讓尊重人才、愛護人才的城市形象有了新的注腳。
聚沙成塔,涓滴成河。隨著一個個專家學者們被吸引留下,一個個新農人在培育和孵化中崛起,形成一個個“帶動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經濟,富裕一鄉農村”的熱點效應。
引來“活水”厚植“沃土”,匯聚永川鄉村振興力量中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